团学活动

当前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院时讯 团学活动

志存明德 中法同行——“明德中法”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纪实

时间:2016-03-14       作者:文/图 学生事务部       来源:学生事务部      点击率:


2015年11月底,怀着憧憬与期待,20位中法学院的同学组成了一支多元化的团队,一起去探索一条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厚重人才培养路径。来自金融、国民经济管理、法语(国际财经传媒)三个专业的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明德中法”厚重人才。关于“红白蓝”的故事就这样开始。

红——人大精神,厚重传承

和明德中法之间的故事开始于一场面试,那个晚上,6位老师耐心地询问着我选择“明德中法”的原因,那个时候我忐忑地告诉老师们:“我想成为陈独秀先生眼中的新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之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我幸运地入围,并幸运地遇到一群温暖的伙伴,也幸运地踏上“红白蓝”的旅程。

项目启动那天,我们跨越千里,奔赴北京。没有什么能比“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可以更好地来描述我们走进校园的感触:同样精致一方的校园,同样的“人大红”墙,同样追求“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学生,同样和蔼可亲,治学严谨的师者。坐在“八百人大”会堂里,聆听着属于“人大红”的故事,勤恳敬业的老师诉说着他与人大的情结,获得吴玉章奖学金的学姐分享了人大红所赋予她披襟斩棘的力量,我们从心底感受到了“以青春之自我献礼青春之人大”的情结。

也就是在那天,我们从朱信凯教授的“明德中法”厚重人才培养计划蓝图中才发觉自己是何其幸运,能参与到一项全新的人才培养实践当中。明德中法项目,既是学校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发挥中法学院作为跨东西方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教育体制高度融合的优势,真正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与优势、丰富人才培养内涵。这些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是苏州校区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化示范窗口的战略的助力。幸运之余,也感到肩上的重任。对于我们,不仅要夯实基础、感悟社会,也要不断拓宽视野、用语实践。这项长期计划就像是一块磁场,紧紧吸引着我们去追求厚重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素养、开拓国际视野。

北京与苏州,相隔千里的两方校园,“人大红”们相聚一方。与6位辅导员是从微信群里相识的,他们既是俏皮活泼的学霸,又是温柔耐心的师兄师姐。去北京那天,新闻组的师兄特地放下手头上的实习,亲自到北京南站接送我们;而另一位师兄在结束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讨论后,坚持把我们从校园一直送到地铁站里。比我们稍长两三岁的他们,一直跟我们分享着属于人大红的故事,他们会耐心地跟我们讲述学术竞赛要注意的细节,讲述他们保研过程中的经验;在不同的院系访问的时候,他们会认真地介绍自己学院的专业;短暂的八小时,不厌其烦地陪伴在我们身边,直到坐上火车后,同组里的学姐还在微信里叮嘱我们好好休息。能遇见温暖朴实的他们,幸甚至哉。

我们形容这次开营仪式是苏州的“人大红”和苏州街“人大红”的重逢。“同学们,你们走在这片校园里应该很熟悉吧,我们的学生们不仅要有脚踏实地做学问的功力,更要展现自己的人文关怀。”这是学生处处长宋大我老师送给我们的期待。
“明德中法”厚重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推进两个校区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使教育资源优势充分交融。而对于我们,参与到“明德中法”项目,能够真正去体会到薪火相传的人大精神。我们不仅要自由游走于中西两种文明,还要把“陕北公学”里传承的脚踏实地精神带到法兰西去;我们要怀揣着人文关怀,真正了解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才能自信地走出国门。在最值得奋斗的年纪里,我们应当去担当起“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用精深的学习素养、厚重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梦想,以青春之自我献礼青春之人大。

白——知行合一,积淀自我

“明德中法”厚重人才培养计划里对我们的期待是胸怀宽广、专业扎实、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实践能力与公益意识的厚重人才。我们从零开始,进行了科研培训与寒假实践。

坦白说,精深的学术涵养对于我们来说曾经是个很遥远的目标,还记得第一堂科研培训上,大家对论文资源搜索、论文格式都一窍不通,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的撰写都是新奇的事物,一堂课里大家的笔未曾放下,课程最后林承铎老师一再叮嘱我们“做学术,容不得懈怠,最细致的环节做好方可与众不同”。那个时候自己也发觉学术,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是融入生活里的严谨态度。几次科研训练都是穿插在中法学院的周末进行,那个时候的自己每天都挣扎在早八晚八的课表里、时不时的法方专业结课考试也让我们充满压力,第二节科研训练课上,吕楠老师第一次为我们介绍了社会调研的方法,我们才发觉自己之前的调研层次之浅薄,还记得他提出要我们学习SPSS的时候大家都倒吸冷气,“只有不断用新理念推翻浅薄的自己,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做到卓越”这是这位年轻的社会学学者送给我们的诤告。积跬步方能致千里,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是进行一切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除了平日周末的科研训练,大家又拿出寒假的一周做了许多从未尝试过的事情:两位语言导师为我们指引法语学习方向,让我们更加适应跨文化的视角和跨语言的交流;孟庆轩老师的战略金融与规划讲座描绘了国际化的战略眼光,让我们感受到多学科间的交融碰撞出的火花;林承铎老师讲述的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带给我们新时代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高屋建瓴的科研知识讲座集中了优秀师资力量,丰富多样而又内涵深刻的专题讲座正是收获知识的最好途径。

人要能仰望遥远星空的浩瀚,也要能看到脚下土地的坚实。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厚重人才,不仅需心怀寰宇,更要眼观四方。因此,我们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探索,亲自体会社会的变化,感受社会的需要。
生活在飞速发展的苏州工业园区内,我们只见座座大厦拔地而起,盏盏灯火照彻夜空,而在参观了工业园区规划馆后,我们看见那些大厦托举起的是腾飞的经济发展,那些灯火点亮的是永续的奋斗精神。小小一方沙盘,承载着缜密的布局规划,描绘着繁荣的城市未来。生活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世界里,我们只知一眼便能阅遍万千美景,一键便可解决衣食住行,而在深入同程网和工业4.0生产流水线后,我们知道呈现在眼前的美景凝结着多少团队的心血,最为平凡的日常生活背后蕴藏着多少精密的研究。

除了苏州工业园区,我们中的成员还参与到媒体实习与海外志愿中去,在一家有追求的纸媒单位亲自感受新闻编辑室的氛围,亲自走到新闻生产车间里去见证一期报纸的诞生。在海外不仅教授了英语,介绍了中国文化,也接触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明德中法项目里,我们收获“知行合一”的胸怀,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上不断拓宽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在公益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追求着“实事求是”。

蓝——行走中法,文明使者

“明德中法”厚重人才支持计划里一直在强调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兼容,这种“全球视野”已经深深融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正是在中法学院的土地上,我们感受着来自法兰西文化的浪漫、东方文化的含蓄优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中国和法国,这两个相聚甚远的国度,以其源远流长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交相辉映成一场庞大的文化盛宴。

由于苏州校区中法学院与法国KEDGE商学院、巴黎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三大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紧凑的课程安排让我们每天都充实无比,两种课堂下的洗礼给予我们更为前瞻性的视野。从最简单的音素音节开始,到一句简单的问好,再到流利的交流,学习法语这门严谨而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令人着迷,法语的学习如同雕琢一块儿璞玉,让我们真正沉住内心,做些钻研。除了语言学习,我们还探讨西方的社会理论,研习严谨细致的法国各系法律,这些课程让我们也更加理性地解读西方。理论与实用性紧紧结合的经济类课程,无疑是提升我们在学术与职场上的竞争力。当中法两种文明在一起激荡出火花,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魅力。
在“明德中法”项目里,受益最深的莫过于定期举办的法国文化讨论会,在两位法语导师的指引下,我们尝试解剖法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探索法国文化的热潮。中法两方学生的结对活动,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用法语交流,也让我们对法国留学生活有了新的憧憬。虽然我们与他们价值、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我们拥有共同的活力。带着包容的心态去了解这群同龄人的心态与价值观,发掘出两种文化的细微差异,这大概就是跨文化交流的魅力。

明德中法项目的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进行着他们的跨文化实践。我们中有人拿起相机走近身边法国人的实际生活,记录他们眼里的中国,用一组纪实新闻报道呈现出法国人在中国的最真实生活印记;也有的同学尝试着走进在华法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了解中法贸易、金融等实务;也有不少成员尝试着在中法两方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探索两种学术风格的融合。

法兰西学院华裔院士程抱一先生说过,“拥有西方式思考事物方式,保持中国式的心灵、感受和情操,去做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做一个真正的“摆渡人”也正是我们的奋然前行的方向,半年后,我们要前往法兰西土地上,作为明德中法项目的成员,我们不仅要把“人大红”的传统传递到海外,更重要的是带着对国情的熟稔,利用新闻、金融、经济专业知识,把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努力成为自由行走在中法两国之间的国际化人才。

(编辑:郑真)



上一篇:“姑苏弦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2016新年晚会视频
下一篇:苏州校区中外学生同游虎丘风景名胜区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