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当前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学院时讯 教育教学

风正姑苏扬帆起 一路前行一路歌——中法学院特色教学发展纪实

时间:2015-09-07       作者:文/教学二部 图/党群工作部      来源:教学二部      点击率:


2015年7月1日,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法语测试组公布2015年全国高校专业四级(TFS4)统测成绩,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再创佳绩。2013级法语专业共有32名学生参加测试,总平均分为71.91分,高出全国总平均分14.50分,其中曲梓悦同学以92分的高分名列第一;16名同学获优秀,优秀率达50%,通过率达96.9%,比2014年同期考试通过率提升3.6%,成绩斐然。走过三个学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教学培养还有哪些傲人的成绩?教学发展的具体举措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细节,把握学院发展的脉搏。


融合中法 创新完善教育方式

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石,中法学院始终坚持把教学培养摆在发展首位。学院成立四所学校联合参加的教学及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就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学院现行的本科教学体系奠基于中西方融汇贯通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专注于“一基两合”的特色本科教学方案,即以法语教育为基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中方法方复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同时,全面负责学院法语教学工作的法语教研中心通过教研室会议、集体备课和Office Hour 等方式确保法语教学质量。在这里,同学们将被编成小班系统地学习法语和大学英语,在课堂上充分和老师及同窗交流;更能体验与留学生同堂上课、相互交流的场景。


师资雄厚循循善诱

中法学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来自法国三所合作高校的优质国际师资,同时也有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人民大学名师。

法方师资在遴选上,一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由三所法方高校选择优秀师资到苏授课,每学期为各专业开设5-6门法方课程,包括Yann Bisiou、Frédéric Planché、Eleonora Wang、Yahia Zoubir等数位国际知名教授数次来苏授课。同时,法方选派多名外教常驻苏州,确保教学质量,目前常驻苏州教师数已达到十余人。中方师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包括本部及苏州校区师资。校本部相关学院大力支持,每学期协调二十余名优秀师资赴苏州授课,包括朱来义、王向明、刘瑞、李海洋、何平、杨保军、赵景云、许荣、于同申、何青、薛涧坡等诸多知名教师。

在确保同学们感受学校大师风采、增进与学校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同时,学院也充分发掘长三角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创新师资合作方式,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兄弟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同学们品味中法四所高校之外的师者风范。

教师们在承担本科生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始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融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在引领教学内容、方法,凝聚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中外合璧创新方法

学院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合作交流体系,采用“联合教学”、“联合备课”、“联合办公”等制度。

中外教师联合教学:中法方教师合堂授课,共同开设同一门专业课程,既加强了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也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效果明显,受到欢迎。教研室联合备课制度:法语、英语、数学、心理健康、新生研讨课等公共课程教研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既加强教师间交流与提升,同时保持教学进度一致。法语中外教联合办公:法语中教、外教按年级、授课班级分成小组,每小组4-6人,在同一办公室联合办公,加强日常交流与沟通,保持授课进度一致。


保障有力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大措施监控质量

中法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保障和控制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有特色的教师互相听课制度。中法学院每学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听课月活动,在保持传统的院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学科负责人听课外,要求每位授课教师旁听其他教师课程,既要旁听本学科课程,也包括其他学科课程,以此促进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

开展教学观摩课。开展优秀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观摩公开课,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开展专家评估工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邀请法方教学评估专家对中法学院法语教学进行自我评估;邀请校本部相关学科专家对教学进行评价。

学期末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网上评估。该项评估采用了学校通行的评估系统,实现了与校本部的接轨。评估分数和学生意见直接反馈给教师本人,对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采取相同的评判标准,为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各项评比提供可比性依据。

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中法学院设立教学督导员,对校区本科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督导检查。督导员每学期听课60余次,督促教师授课,撰写督导报告。

教学评估成绩优秀

优秀的师资确保了教学的平稳开展,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了大家的学习体验,学生普遍满意度较高。

2015年4月,学校微人大系统公布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期末课堂教师网络评估结果,中法学院课堂整体评估情况喜人。从学校公布的结果来看,该学期全校总平均分为95.7,通用问卷总平均分95.63。中法学院共有227条参评课堂数据,总平均分为95.92,法语课程平均分为96.74,均高出全校总平均分。其中,90分以上课堂数215条,占94.71%;95分以上课堂159个,占70.04%。

同学们对课堂教学评估工作的积极参与,以及成绩良好的评估结果,显示了同学们对学院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高度认可。


面向国际 优势显著硕果累累

法语教学特色鲜明

中法学院始终坚持强化法语在本科教学中的特色地位,着力为学生赴法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院设有法语教研中心,目前有中教19人,外教17人,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法语教育基地。教研中心主任冯寿农教授,原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法语教学与研究近40年。教研中心副主任、法语外籍教师负责人Alizée QUELIER,学院成立之初即承担法语教学,每学期教学评估分数近乎满分,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法语中教均为法语专业出身,大多有海外学习经历;外教均聘自法语母语国家,且有2年以上的法语教学经验。

法语教学采用中外教结合授课方式,低年级以中教为主、高年级外教为主。中教以阅读、写作为主,外籍教师以视听说为主。法语教研中心通过每周教师集体备课、邀请专家定期讲座等方式,加强语言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法语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形式上,中法学院采用语言课小班教学,10-25人的班级规模,便于师生间充分交流,确保教学效果。学院也提供周末、假期学习班,供同学们扫除学习障碍,提升法语能力和水平。此外,在教师Office Hour以及课余时间,同学们均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老师们交流。


外语考核捷报频传

在2014年5月结束的TEF/TCF考试中,中法学院2012级本科学生法语水平优秀率(C1等级及以上)达到8%,优良率(B2及以上)达到70%,通过率(B1及以上)已达到99.4%。本次考试在上一年的优良成绩基础上,通过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优良率提升了21个百分点;2015年5月,中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在此项考试中再创佳绩,通过率(B1及以上)达到了98.6%,更有2名同学分别以640、620(满分699)高分获得C2等级,优秀率(C1及以上)达10.5%,比去年提高了2.5%。

2014年初,中法学院提交了设立国家法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考点的申请,并很快得以批准。2014年5月,中法学院2012级法语专业在2014年全国高校专业四级(TFS4)统测中,总平均分64.33分,高于全国总平均分10分多,45名学生全部参加测试,其中4名同学获优秀,18名同学获良好,合格率达93.3%;2015年中法学院2013级法语专业共有32名学生参加此项测试,总平均分为71.91分,高出全国总平均分14.50分,其中曲梓悦同学以92分的高分名列第一;16名同学获优秀,优秀率达50%,通过率达96.9%,比2014年同期考试优秀率大幅提升41.1%,通过率提升3.6%。

与此同时,中法学院重视英语读写教学,加强英语口语培养,开设高级英语选修课,学生成绩突出。在2013年12月、2014年6月举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中,中法学院学生六级平均分达506.75(满分710分),整体通过率达93.55%;四级总平均分为571.08分(满分710分),整体通过率更是高达98.16%。以上成绩远远高于多数重点高校的平均分和通过率。

在英语类竞赛中,中法学院学子同样表现超群。在中国人民大学校本部举办的第九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中法学院李卓雅、许梦皎同学荣获经济与金融委员会 Most popular Delegation(最受欢迎奖),张善辉、刘冯蔚同学荣获未来安全理事会 Diplomacy Award(优秀外交奖),陈放同学荣获世界卫生组织Outstanding Delegation(杰出代表奖)。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历史委员会的陈放和张劲夫同学分别荣获了该会场“最佳代表奖”及“荣誉提名奖”。

诠释理念 促进多元文化沟通

品牌讲座百家争鸣

中法学院着重集合各方面优势资源,致力推广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世界文明,现已开设五大系列品牌讲座。丰富的讲座资源,为校区及高教区内师生呈上精神盛宴,让同学们近距离聆听知名专家的讲座,感受来自不同领域教授的风采,拓宽了同学们的学科视野,增加了校区的学术氛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苏州历史文化概论”精品课程,邀请多位“姑苏大师”授课,涉及吴文化、苏绣、评弹、昆曲、园林等方面,增强学生对苏州的认同感,同时也扩大了学院在独墅湖高教区的影响力,《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及苏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其给予了关注和报道。

“人文社科前沿讲座”,邀请校本部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学院院长、作家等知名教授主讲,已开展近30讲,郝立新、陈岳、曾湘泉、郭庆旺、孙郁、翟振武、金灿荣等知名教授均曾到苏授课。讲座帮助师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剖析热点焦点问题、拓展人文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和人文艺术修养,受到师生及校外单位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每周五一讲是一场文化饕餮盛宴,更已成为大家在苏州校区听讲座的习惯和时尚。

“中国发展经验解析系列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及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授课,全面解读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核心价值,为一年级本科生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国外名家系列讲座”,邀请来自法、美、英等国的知名教授来校区讲座,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外名家的风采。

“业界精英系列讲座”,邀请企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进入课堂,传授实践经验。

京苏交流兼容并蓄

苏州校区远离中国人民大学校本部,中法学院努力通过各项制度增进同学们与本部的交流,使大家拥有在本部的学习体验,以感受本部文化,倡导核心价值,增强他们对人民大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生研讨课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中重要的培养项目之一,中法学院对此项课程的设计立足苏州,着重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方法。来自校本部的新生导师高度负责,精心备课,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广受同学们的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同学,采取全英文授课模式,通过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既能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又为同学们创造了自由、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国际小学期对校内学生免费开放,中法学院每年暑期组织选课学生回京参加校本部国际小学期,在拓宽同学们知识视野的同时增进与本部学生的交流。同学们在京上课期间,学院也组织各类参观和座谈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体验,从课后反馈来看,同学们都认为收获很大,希望一直延续这样的学习机会。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本科生重点科研项目,中法学院每年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此项目申报,提高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在2015年该项目评选中,中法学院共有六组学生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北京市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立项总额9万元,国家级项目及总项目数均创历年学院评选之最。同时,学校首次面向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设立的科学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中法学院推荐的两组也均获得立项。

2011级中法学院金融学实验班学生在今年6月正式毕业,该班37名同学的毕业审核、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毕业相关手续和安排均与校本部同步进行。2015年 6月17日,中法学院2015届学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法式毕业酒会在学校国学馆隆重举行,全部学生均如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陈雨露校长代表学校向毕业生们表示祝贺,并合影留念。


上下求索,融合发展;引领创新,享誉姑苏。正式成立三年来,中法学院始终以致力于培养能自由游走于中西方两个文化平台的国际化高端人才为使命,以融合中法文化精髓、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让中法学子走向卓越,为将学院打造成合作办学的国际典范而不懈努力。

九万里风,鲲鹏正举;扬帆弄潮,浩歌前行。在新的时期,中法学院将继续始终如一地地高擎强强合作的旗帜,弘扬中法高等教育体制高度融合的办学精神,以昂扬的姿态奋勇前进!


(编辑:宇霏)



上一篇:从苏州到苏州街——国际小学期的学习与生活
下一篇:苏州市副市长张跃进为新生做专题讲座 朱信凯院长会见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版权所有